易秉铎
2005-01-08 00:00:00          编辑:admin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745

易秉铎(1870~1954),字子振,东安县紫溪市镇人。
易幼年家境贫苦,仅读过几年私塾。为谋生之道,从县内老画家唐海楼学习国画。同时,认真临习道县何绍基的书法。他学习刻苦,四年之后,掌握多种绘画技巧。后回家继续苦练,画艺大进。
一偶然的机会,易的书法为新宁一个小官僚赏识,并介绍到其同乡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幕府内当小职员,专门誊写来往应酬的书札。公余之暇,易偶尔为人作画。对索画者要求润笔之资,招致物议。此时,湘潭王闾运到南京,以一代鸿儒的身分成为刘坤一的座上宾,他发现易的作品,甚为赏识,想见见这位作者。恰在此时,有个对易不满的人在座,便意存诽谤地说:“此人人品卑下,为人作画,开口便是要钱!”王听后,叹息着说:“士先器识而后文艺,他这样满身铜臭,便一无足取,我也不愿见他了。”因为一言之毁,易失去名人奖掖的机会。
辛亥革命后,易返回家园,常持画到永州、邵阳及广西全州等地廉价求售。后年老力衰,惮于远行,不再外出,只在家乡为人作画。他作画常于酒酣耳热之时,解衣揎袖,对客挥毫,泼墨淋漓,大笔写意,胸有成竹。大幅中堂和四张条屏,他可以挥笔而成。
易笔下出现的,或花卉,或虫鱼,或飞禽,或走兽,都神形兼备,栩栩如生。尤以老鹰、飞燕、雄鸡、鸭、鹊与猫画得最为生动传神。相传他画的猫挂在屋中能避鼠,虽过于夸张,亦足见其逼真神似。
有一位小学教师擅长书法,写一条幅送他,并请他作画。二人谈论甚为投机。他笑着说:“求什么画!‘投桃报李’,我要画幅芭蕉回赠你。”他画到芭蕉中心那一支卷而未舒的长叶时,把笔在水盂中饱吸清水,将笔尖放到砚池浓墨中一浸,立即提起,张口伸舌,以笔在舌面上作圆形揉动,然后紧握笔杆按在纸上,频频一按一提,向上推去,于是芭蕉叶卷上的螺旋形,便通过浓淡相间的墨色很逼真地表现出来。这时,他满口尽墨,却不急于嗽口,反而注视画面,莞尔而笑,在垂覆的蕉叶之下匆匆涂抹,很快地添上一只蜷卧的猫,似睡非睡,意态安闲。他收拾画具漱洗后告诉这位教师,说这种画法是他恩师唐海楼的绝技之一,他是经过长期苦练才掌握这种画法的。但这种画一般人并不赏识,他只在知音面前才肯献艺。
易一生作画,多为水墨大笔写意,技法娴熟,须臾可就。他画技全面,擅长工笔。白牙市首富唐某请他画一幅工笔山水中堂,他请唐某命题。唐某说:“题请自定,只要舍得费功夫,酬谢从优。”他在家中费时一月,画成一幅山水工笔画,画得情景交融,意境幽远,十分真切,颇受唐某称赞。
年老时,他仍重视写生。一天,他负手庭阶,谛视营巢紫燕,穿帘越户,体态轻盈,便萌发创作意念。此后,他经常观察燕子各种飞翔的姿态,画成多幅草稿。后来据此绘成一幅巨型的《百燕图》。图中近百只飞燕,飞舞轻盈,千姿百态,自以为平生得意之作。有人愿出高价收藏,他婉言谢绝说:“这是传家之物,非卖品也。”后来由于贫病交加,不得不以一千斤稻谷的代价,忍痛割爱。事后与人谈及此事,还频频摇首,叹息不止。
他古稀之后,长髯飘胸,白发如雪,精力日衰,门庭寒落,求画者更为稀少,家境甚为清贫。大耋之年,郁郁而终。
新中国成立前,他的画在零陵地区各县驰名,曾在省会长沙画展中荣膺二等奖。

责编:admin

  下载APP

东安融媒